快速导航:OA办公 | 精品课程 | 图书馆
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 英文版
研究生教育
培养与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与管理
2018级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培养方案
 发表时间:2024-03-07 15:20:23 点击次数:00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智能工程、农业电子商务三个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 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或农业智能化技术或农业电子商务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信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完成学习任务和胜任所担负的工作。 

   (二) 研究方向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5 年。 

    

  四、 培养方式 

   (一) 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 6 个月。 

   (二) 实行双导师制 

  鼓励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培养单位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教学内容要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总学分不少于 28 学分,其中全日制课程学分不少于 22 学分,实践训练 4-6 学分。在总学分不变的条件下非全日制培养方案可依据生源情况做适当调整。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7-8 学分) 

  1)政治理论课 3 学分 

  2)外国语 2-3 学分 

  3)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2 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 学分,任选 4-5 门,其中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为必修课) 

  3、选修课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 2 学分。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1.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开课学院

主讲教师姓名、职称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适用专业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杨泽章教授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柏智勇教授

1

 

 

 

英语

2

36

 

 

 

刘梦春副教授

1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2

32

 

 

 

陈爱吾副教授

文建林教授

1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

3

48

48

0

计信学院

李建军等导师

1

考查

各方向

 

农业信息技术

2

32

32

0

计信学院

刘军万教授

杨卫民副教授

1

考试

各方向

 

软件开发与应用

2

32

32

0

计信学院

蒋湘涛副教授

袁晓红副教授

何岸讲师

1

考查

各方向

 

农业大数据

2

32

32

0

计信学院

艾玮博士

李建军教授

1

考查

各方向

 

 

 

 

 

 

 

 

 

选修课程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工程

1.5

24

24

0

计信学院

谭云博士

刘帅副教授

2

考查

各方向

 

农业遥感理论与技术

1.5

24

24

0

理学院

杨志高副教授

孙玉荣副教授

2

考查

各方向

 

GIS与空间信息分析

1.5

24

24

0

理学院

周璀 副教授

朱颖芳博士

2

考查

各方向

 

农业机器人

1.5

24

24

0

计信学院

张永忠副教授

周国雄副教授

2

考查

各方向

 

农业电子商务

1.5

24

24

0

计信学院

何小东教授

袁晓红副教授

2

考查

各方向

 

形式与政策

1.5

24

24

0

 

 

2

考查

各方向

 

人工智能及应用

1.5

24

24

0

计信学院

向旭宇教授

何明芳副教授

2

考查

各方向

 

林业系统工程

1.5

24

24

0

计信学院

李建军教授  

王传立副教授

2

考试

各方向

 

农业应用系统

1.5

24

24

0

计信学院

谭骏珊教授

吴光伟博士

2

考查

各方向

 

试验设计与统计

1.5

24

16

8

计信学院

王传立副教授

杨卫民副教授

2

考试

各方向

 

人文素养讲座

1

8

8

0

政法学院

待定

1

考查

各方向

 

创新创业讲座

1

8

8

0

创新创业学院

待定

1

考查

各方向

补修

课程

 

数据库原理及技术

 

 

 

 

计信学院

杨卫民副教授

 

 

同等

学历

 

JAVA程序设计

 

 

 

 

计信学院

吴光伟博士

 

 

同等

学历

 

  (二) 培养环节 

  1、实践训练(6 学分):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建立有多个稳定的,并适合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根据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有实践训练大纲(参见具体实践训练大纲)。研究生校外实践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校外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1年)。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由校内相关领域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同时聘任校外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研究生开展实践研究,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学院组织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6个学分)。学院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实践要求研究生协助导师从事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协助批改作业、辅助指导实验教学等。鼓励研究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及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硕士生期间至少参加6 次以上学术报告或专题汇报(组织单位是学校有关部门、二级学院或学科),学院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列入考勤,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填写参加学术活动考勤卡。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时间在第四学期,所有研究生必须通过中期考核,考核包括思想政治与专业学习,学术活动等方面的综合结论。具体要求参见学校有关规定。考核合格方能进入下一培养环节。 

    

  六、 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方面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至少有 2 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 3-5 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均至少有 1 位专家来自校外。 

  (四)学分与毕业、学位授予要求 

  学术水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关于授予硕士学位的规定;满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中关于授予硕士学位的规定;修满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全日制课程学分不少于 22 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完成的学术成果必须满足以下四条中的任何一条: 

  1、申请受理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且发明专利专利权人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导师为第二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研究生为发明人)。 

  2、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导师为第二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发明人、研究生为第二发明人)。    

    3、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包括1篇)以上,并且论文要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4、参加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竞赛并获得相应奖励,如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挑战杯”国家级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国家一级学会、行业协会、团体主办的各类竞赛、湖南省研究生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湖南省竞赛;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赛区赛、由国家二级学会、行业协会、团体,以及省级一级学会、行业协会、团体主办的各类竞赛、由市、厅、高校主办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 

  (五)提前毕业学分、学位授予要求 

  学术水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关于授予硕士学位的规定;满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中关于授予硕士学位的规定;修满正常毕业所要求的所有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申请提前毕业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盲审,盲审结果符合规定者进行公开答辩,未能一次性通过盲审或公开答辩者,本次申请无效;完成的学术成果必须满足以下四条中的任何一条: 

  1、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且发明专利专利权人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导师为第二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研究生为发明人)。 

  2、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导师为第二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发明人、研究生为第二发明人)。 

  3、在核心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包括1篇)以上,并且论文要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4、参加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竞赛并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如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挑战杯”国家级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国家一级学会、行业协会、团体主办的各类竞赛、湖南省研究生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湖南省竞赛;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赛区赛等。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008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